开成帝刘珩采纳了温首辅的建议,同时召见兵部,户部,吏部三位尚书议事。
外面都在议论纷纷,各种猜测。
西北闹饷银一事,是眼前的大事,已经盖过了皇帝同太后娘娘闹矛盾这件事。
这种大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谈出来的。
快得话,拉锯个七八天会有结果。
慢的话,十天半月,甚至一两个月都有可能。
全看双方如何谈,谈得怎么样。
开成帝刘珩这边还没谈出结果来。长乐宫那边,张太后静极思动。
今年的天是真热。
好在三五天总有一场雨,不至于干旱,秋收还是能保证的。
张太后就对身边伺候的李少监说道:“这天也不知热到什么时候,本宫有些不耐烦,你说本宫要不要去行宫避暑?”
李少监一听避暑二字,心头颤了颤。
一下子就想到去年这个时候,先帝在行宫避暑,差一点一命呜呼的事情。
接着又想到,太后娘娘这个时候出去避暑,是想避开皇帝吗?
“太后娘娘想要出宫避暑,老奴必须得提前准备。要带的物件,随行的人员可不少。”
张太后点了点头,“皇后快生了吧。”
“快了!就是不知皇后这一胎是男是女。”
“最好是个哥儿。”张太后这话真心实意。叶慈若能生下嫡长皇子,所有的事情都好说。
万一,生了个闺女,那就难啰。
朝臣肯定是要啰嗦的,天天唠叨开枝散叶,身为皇帝就是要多生孩子,给天下人做榜样。尤其是要多生儿子。
独苗苗可不好。
独苗苗出息还罢了。万一是个混账,想换继承人都没得换。
叶慈的处境也会变得尴尬。
她若是拦着皇帝纳妃,必定会遭到口诛笔伐,将她骂成天下第一妒妇。
就算她能承受这些骂名,皇帝呢?
皇帝又能坚持多久。
每天都有人在自己耳边唠叨纳妃一事,时间久了,是个人都会动摇吧。
除非有办法管住所有人的嘴巴,以雷霆手段让所有人闭嘴。耳边清静了,自然就没有动摇的机会。
只是……
值得吗?
皇位传承可是大事。
总而言之,就一句话,这一胎不仅关系着叶慈的未来,更关系着皇帝的态度,朝臣的态度。
“皇后要生了,不宜走动,本宫就不请她一起前往行宫避暑。皇后不走,皇帝肯定也不会离开。如此说来,真要出门避暑,只有本宫一人,怪寂寞的。”
“太后娘娘若是嫌寂寞,何不将陆家母女叫上。陆姑娘蕙质兰心,有她陪着说话解闷,倒是显得热闹几分。另外,娘娘还可以叫上风云子道长,有风云子道长陪着讲经,想来山中生活定然十分有趣。”
张太后闻言笑了起来。
她调侃道:“你倒是会为本宫打算,什么都考虑好了。好像没什么事需要本宫操心。”
李少监陪着笑,“老奴能为娘娘分忧,是老奴的福分。”
张太后哈哈一笑,“将风云子道长叫上。你再去物色几个今年的新科进士。不一定必须是今年的,往年的也行。知道怎么物色吗?”
李少监一愣,转眼回过神来,“老奴明白。年轻,机灵,懂事,有学问。”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心甘情愿!若是心不甘情不愿,本宫会不高兴的。本宫一旦不高兴,那是要死人的!”
“老奴明白了!”李少监微微一躬身,接受了这份重任。
进士很多,没有哪个地方的进士能比京城更多。
考中了进士,不等于就能做官,只能说拿到了做官的资格证书。能不能做官,什么时候做官,还需要运作。
当然,考试名次好的进士,不愁没官做。只要不犯错,这些学霸都是朝廷重点培养对象。
难的是名次落后,或是名次不上不下加上家中没钱的进士。这帮人想要做官,就要多费点心四。
不是费钱,就是费心,或是费身。
钱没有,能指望的就是一身好皮囊。
比如,娶个有钱人家的女儿。亦或是找个当官的老丈人。
总而言之,要么找个有钱的老丈人,要么就找个有权的老丈人。
要是两样都不沾边,那就找个富婆吧!富婆最好还是贵妇,有权势的贵妇最好。
都是为了恰饭,不丢人。
等将来发达了,再想办法抹去这段历史就行了。很多人都是这么操作的。
前辈们趟出来的经验,不擅加利用,就太浪费了。既浪费了一身才学,还浪费了一身的好皮囊。
因此,李少监想要寻人,还是极为容易的。
一听说太后娘娘要找人伴读,不仅正在侯缺的进士们很踊跃,就连已经有了差事的底层官员也很积极。
李少监:“……”
真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这要是换做几十年前,哪有这般这么多的进士,如此没有节操。
他还想着,是不是自己误会了这帮进士,是不是自己将他们想得太过龌龊。毕竟都是读圣贤书的人。
于是,他找了个机会,旁敲侧击。
结果……
进士说话就是含蓄。
没有一句要如何如何,但是每一句都是那么个意思:陪着太后娘娘,无论做什么都愿意。
言下之意,就算给太后娘娘做几天面首也是乐意的。只要给个官职来换。
李少监:“……”
他真是瞠目结舌。
对于如今的年轻人,既愤怒又痛心。天天读圣贤书,过三关斩五将,结果就读出个这么个玩意。
节操呢?
读书人的节操都不要了吗?
等一等,等个两三年,总能等到差事。
这些年轻人,竟然连两三年都等不起,就想着一步登天。
他找机会在张太后耳边唠叨了几句,说现在的年轻人没有节操,堂堂进士竟然如此这般那般……
他话都没说完,张太后就哈哈大笑起来,好像是听见了世上最好笑的笑话。
“一个萝卜一个坑,想要当官,没有几十年前那么容易了。”
“怎得就不容易?”
张太后轻描淡写地说道:“当然是因为天下太平日久,读书人越来越多,尤其是江南富裕地带,不说家家户户都有读书人,至少每家都有识字的人。
你想想看,读书人这么多,进士这么多,官位却和几十年前一样,只有固定那些位置。你说做官难不难。为什么京城富贵人家都喜欢将儿郎们往少府送,除了少府有钱外,还因为少府是唯一一个不限制人数的衙门。懂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