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让高明不曾想到的是,大秦竟然还藏着吕不韦这样的后手,只是不知道除了吕不韦之外,大秦还有没有其他后手。
高明认为应该是有的,只有足够高估对手才能让他做好更加充分的应对准备。
至于眼前廉颇和吕不韦的战斗,高明觉得还是有必要帮廉颇一把的,毕竟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而且高明能感觉到他们这十年之中之所以能相安无事,除了有他们会派人潜入战国板块干扰大秦的视线之外,廉颇这些六国残党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他们的存在非常有利于牵制大秦,而且大秦说不好还有着更大的后手,如果能将廉颇他们救下来的话,也能利用廉颇这些人应付一下,为他们减轻压力。
“祖父!”
就在高明思索之间,项羽却直接带人冲了出去。
原来就在刚刚又有两队人马杀了过来,其中一方的首领正是项羽的祖父项燕。
项燕可是楚国的顶梁柱,曾为了楚国舍生忘死,建立了赫赫功勋,他 生平最大的战绩就是全歼了李信二十五万大军。
不过在面对后来王翦所率领的六十万大军时,他终究还是力有未逮,未能力挽狂澜,最终战死沙场。
不过在临死之前他也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言壮语。
这句话本出自于楚国隐士南公之口,不过也只有这句话才能宣泄项燕最后的不忿。
而这句话也成为了秦始皇嬴政很长时间的噩梦。
楚虽三户的意思并不是指只剩下三户人家,而是代表了楚地的三个大族,他们分别是屈家、景家、昭家。
而此刻正与项燕并肩作战的就是这三大家族的代表人物屈原、景阳、昭阳。
对于屈原高明还是很熟悉的,毕竟屈原可是华夏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同时屈原也是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但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纵观屈原一生,他无疑是壮烈的,从最初的饱腹经纶、意气风发,到深入朝堂、指点江山,再到谗而见疏、回天乏术,屈原一生经历了无数波折,光是被流放就有两次。
那种身怀抱负却无处施展的感觉让屈原绝望无比,不过这依旧不能断绝他炙热的爱国情怀,毅然决然地抱石投江,永远与楚国天地融为一体。
为了纪念屈原,后人也将端午定义为缅怀屈原的节日,虽然屈原早已身死数千年,可他的光辉形象却一直铭记在世人的脑海,刻印在每一个后人的灵魂深处。
景阳和昭阳也同样是具有大才之人。
顷襄王时,齐、韩、魏联合攻击燕国,燕向楚求救。
楚王命令景阳率兵营救。景阳避开锋芒,声东击西,不救燕而先攻打魏国的腹地雍丘,迫使三国收回了攻燕的军队。
不过这也让魏、齐怀恨在心,联合起来堵截楚军退路,景阳又用使出离间计让齐国和魏国互相猜疑,齐魏联盟最终解体。
景阳也出色地完成了营救任务,率领军队奏着凯歌回到楚国。
昭阳曾担任过楚国最高武官,他的军事才能非常出色,楚怀王六年,昭阳率兵攻打魏国,得襄陵等八邑,此战在古代军事史上影响颇大,史称“楚魏襄陵之战”,威震齐、燕、赵、魏、秦、韩六国。
除了屈原、景阳、昭阳三位之外,项燕一方还有两人,这两人就是吴起和黄歇。
吴起最大的成就就是改兵制,创建了令六国闻风丧胆的魏武卒,魏武卒的战力在整个七雄中都是顶尖的存在,即便是军事实力最强的秦国见了也是颇为头疼。
吴起也依仗着魏武卒的强大曾一度击败过强秦,只可惜他功高盖主,遭到魏王猜忌,他这才一狠心加入了楚国。
到楚国之后他同样推行了一系列改制,使楚国的实力大大增强,可是他的改制也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在楚悼王逝世后,他便遭到了贵族的残害,一代天骄就此落幕。
至于最后一人黄歇可能知道这个名字的人并不多,但只要说到春申君恐怕就会有不少人感到熟悉。
这黄歇便是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为人礼贤下士,门客众多,他最主要的成就并不在军事方面,而在于内政,因为黄歇兴修水利、造福一方赢得无数百姓的推崇,甚至多地百姓将其奉之为城隍,每日参拜。
虽然楚国现在只剩下了这六大强者,但是他们的实力却是相当强悍,竟然跟大秦追过来的十多名武帝强者打得不相上下。
不过仔细看就会发现这样的战况只是暂时的,楚国六大强者在十多人的围攻下并不能坚持多久。
项羽也正是看到了这样的情况才赶紧出手营救。
眼见项羽出手了,高明这边也连忙跟上,眼下大秦强者只来了二十多个,而且有项燕、廉颇众人的牵制,这无疑是击杀他们的最佳时机。
“杀!”
随着高明的一声令下,不仅是吕布这些高明的部下动了,就连刘邦、曹操、孙坚三大势力的强者也全都动了。
他们的想法和高明一样,眼下这些突然出现的大秦强者竟然没有一个是他们之前见过的,这同样也让他们大吃一惊。
此刻的大秦在众人心里简直就是深不可测,没有人知道大秦到底还有多少这样的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