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贞拿着杨轩给的手令,开始查起资料来。
他震惊的发现,大明立国以来,灾害是随着时间越往后就越多,水灾、旱灾、蝗灾、雪灾、地龙翻身等等。
这灾害多的有些不正常。
他不相信只有大明如此多灾多难,便开始查找前朝受灾的记录。
他发现上一次多灾多难,是在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时期以及北宋初年。
再上一次是在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时期。
每一次多灾多难,持续的时间都很长。
尤其是到了后面,天灾的规模极为庞大,遍及数省之地。
赤地千里,饿殍遍地。
简直是一副人间惨剧!
徐有贞越看越是心惊,脊背发凉。
根据以前两次的例子,大明的天灾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或许是几十年,又或许是上百年。
想到镇国公交代自己的任务,恐怕镇国公早就发现此事了。
再联想大明几十年来,每年都会在民生基建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恐怕早就已经有人开始在做准备了。
徐有贞不得不佩服起之前的前辈来,这简直就是深谋远虑啊!
采用以工代赈的模式,安置灾民的同时,也利用基建提高大明的抗灾能力。
徐有贞又查了一下大明开始加大在基建上的投入的开始时间。
是永乐朝。
永乐时期,粮食产量相比于洪武时期有了显着的提升,同时引进新作物,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粮食产量。
这才使得大明有能力去进行大规模的基建,若是没有这个基础,大明就算想做,也是有心无力。
时至今日,小规模的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已经不大了。
但是中等规模以上的灾害,还是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的。
可偏偏,中等规模以上的灾害却是越来越多了。
徐有贞根据自己子在地方上的见闻,和所查到的资料,奋笔疾书,写了一份多达万字的折子。
他面见镇国公杨轩,亲自将折子呈给对方。
徐有贞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杨轩一直在关注。
对于徐有贞所写的这份折子,杨轩也是极为重视。
他看了足足有一个时辰。
徐有贞就在一旁静静的等候,也不打扰。
终于,杨轩抬起头,看向了徐有贞。
“你能发现这些问题,我很欣慰。”
“事实上,你所说的这些,也正是我所担忧的。”
“照如今的程度发展下去,我不敢想象百年之后的大明会是什么样子。”
“尽管如今的粮食产量相比于洪武时期已经翻了不止一倍,我们也引进了新的作物,但是人口也是在逐年上升的。”
“立国之初,天下人口只有六千万左右,而如今却已经有万万之数了。”
“虽说人口清查还未结束,但我估计差不多就是这个数。”
“百年之后,大明会有多少人?”
“按照二十年为一代人算的话,百年就是五代人,就算期间前面两代人寿终正寝,可还有三代人活着呢。”
“到那时,大明的粮食还能养得活这么多人吗?”
“再加上越来越频发的天灾,粮食不可避免会受到影响,你说到了那时,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大明恐怕也会像历代王朝一样,走到末年。”
杨轩的话语中带着深深的担忧。
别看大明现在发展的很好,但以后呢?
谁也说不准!
“虽说天命不可违,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坚信,人定胜天!”杨轩眼睛直直的看着徐有贞。
后者被杨轩这么看着,浑身不自在。
他能感受得到,杨轩对自己的期待。
但同时心中又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这是他一个权倾朝野的乱臣贼子该关心的事吗?
这不应该是皇帝才关心的事吗?
“玄玉,放手去做吧,这是关乎着大明国运的百年大计!”
看着镇国公那信任的眼神,徐有贞心中不知在想些什么,下意识就起身应道:“下官遵命!”
“你先下去吧!”杨轩摆摆手,不知在想什么。
“是,下官告退!”
待徐有贞出去,杨轩又拿起了其写的万言疏看了起来。
上面就大明所遇到的灾害提出了不少的应对方法。
其中应对沙尘和风灾,徐有贞就建议要多种树,防风固沙。
除了防风固沙,还能将雨水留下来,同时防止水土流失。
在大明的北方地区,绝大多数地方,放眼望去,一片荒芜。清末十三陵 树木少得可怜,和后世绿树成荫情况根本无法相比。
就比如天寿山的皇陵,朱棣最开始决定在那里修建皇陵的时候,那个地方的树木少的可怜。
现在那个地方的植被茂密,还是在天寿山确定为皇陵之后一直栽种树木,严禁砍伐才慢慢恢复的。
这个时代,取暖做饭都是要消耗木柴的。
煤炭因为开采效率,以及煤炭中毒的问题,一直无法大规模推广。
根据前人留下的只言片语,千年前北方的树木资源是极为丰富的,但是在经过上千年的开采消耗之后,留给后人的就只有一片荒芜。
前人也不是不懂得保护环境,可前提是天下安定。
自古以来,北方就战事频发,这对环境的破坏也是极其严重的。
再加上百姓偷偷砍伐,环境保护意识淡薄,还能有多少树木。
杨轩可是知道的,民间有些村子晚上偷偷结伴出去去砍其他村子山上的树。
这并不是个例。
当然,这并不能责怪百姓,对他们来说,填饱肚子才是头等大事。
就算有绿水青山,如果饿死了,又有什么用呢?
除了种树之外,徐有贞还提到应该疏通、挖掘沟渠引水,灌溉田地,从而使劣等地变为上等良田,间接提升粮食产量。
这件事情,朝廷一直在做。
每年都有官员因为贪污经费而掉了脑袋。
杨轩抬起手,揉了揉眉心,长叹一声。
未来,任重而道远啊!
等到夜晚,杨轩又敲响了于谦的房门。
“廷益,开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