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陈光来评价唐朝中后期的皇帝都怎么样,陈光一定会回答。
“唐朝前期的皇帝都是聪明人,但中后期的皇帝却都是大聪明!”
转眼大唐不良传的第九集开播了。
【作为大唐的第十位皇帝,唐德宗李适的前半段人生基本上都是照着他父亲李豫模仿的。
比如李豫做过天下兵马大元帅,李适也做过。
李豫四处征战打叛军,李适也担负过一样的职责。
不同的是,李豫确实很有才干,打仗的时候胆大心细,敢用人,有决断。
而李适就没有李豫那么厉害了,他当大元帅的时候大唐内部的战争已经接近尾声,因此他实际上并没有经历过几场大战,哪怕是这为数不多的几场战争,他也大多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看着手下将领们打赢的,跟他关系不大。
李豫去世以后,李适登基为帝,这个时候他已经三十八岁了。
李适上位之初励精图治,任人为贤,为了解决由于唐玄宗晚年昏聩而搞乱的税务问题,他推行两税法,即以“量出为入”代“量入为出”;以“计资而税”代替“计丁而税”;征收货币而非征收实物;合并徭役名目,集中纳税期限等等措施。
这个办法在推行初期遭到了不少守旧大臣的强烈反对,但李适却力排众议,大力推行此法,很快就让大唐的经济情况得到了一定的好转。
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中兴。
可很快,李适的眼光开始出问题。
他最早任命的宰相崔佑甫虽然古板守旧,但至少对大唐的政务从不懈怠,对百官的关系也是极力的维护。
那个时候的大唐朝堂可谓是一片祥和,官员各司其职,少有勾心斗角。
但在崔佑甫去世以后,杨炎上位,杨炎虽然是两税法的提出者与实行者,但他的私德有亏,简单来说就是睚眦必报,在位期间不少与他有私人恩怨的同僚都被他搞走,打压异己更是常事。
好在杨炎做事有分寸,虽然名声不太好,但至少没有让李适为难过。
可从杨炎之后的几代宰相却全都是些蝇营狗苟之辈,嫉妒贤能,党同伐异者数不胜数,偏偏李适对于这样的情况一直没有采取什么有效的措施,导致来之不易的中兴时期如流星一般短暂而逝。
到了后期,朝廷为筹集军饷,实行括率、增收房屋间架税、设立除陌税,实施后市场商人垄断买卖权,国家收入减半,广泛引起民愤。
除此之外,李适已经注意到了李豫时期遗留下的藩镇割据问题,于是他开始大力削藩,只不过他削藩的办法属实叫人有些看不懂。
别的皇帝削藩都是派心腹大将率领朝廷大军前往削藩,可李适那个时候的朝廷大军军力有限,他手底下又没有什么特别信得过的大将,于是李适一拍脑门,有了主意。
让藩镇打藩镇,让他们彼此内斗,到时候他再坐收渔翁之利。
可问题是,藩镇也不是傻子,你这么明目张胆的让我们自己彼此攻伐,自相残杀,我们能干?
于是,建中三年(782年)底,卢龙节度使朱滔自称冀王、成德王武俊称赵王、淄青李纳称齐王、魏博田悦称魏王,以朱滔为盟主,联合造反对抗朝廷。
同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不久又称楚帝),与朱韬等人联合对抗朝廷。
建中四年(783年)十月,“泾原兵变”爆发,叛乱的泾原军强占长安,拥立曾担任泾原军统帅的太尉朱泚称秦(后改为汉)帝。
李适继承了李隆基一脉的优良传统,果断逃离了京城。
而这一行为也如同一个诅咒一般一直延续到了唐末,后世称天子九逃,国都六陷。
李适跑了以后命宰相李泌、大将李晟、浑瑊等人率军平乱,耗费了数月的时间才重新夺回了长安城。
兴元元年(784年)正月,李适下罪己诏,七月,李适回到长安。
同年,河中节度使李怀光与部分宦官、藩镇将领矛盾激化,举兵反叛,李适派浑瑊与河东节度使马燧、镇国节度使骆元光等率军讨伐,于次年八月平定叛乱。
接连数次的大规模叛乱让李适逐渐变得多疑和焦虑,他将禁军统领一职交给了他最信任的宦官,导致宦官集团再度有机会掌权。
至于藩镇问题他只能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没办法,万一藩镇被逼急了再次造反,大唐可禁不起继续被折腾了。
贞元年间复古主义思潮兴起,简单来说就是有许多文人认为古文要比当时流行的骈文要更加的简练,准确,提倡天下文人学子都开始重新使用古文。
李适得知以后大为赞同并率先在朝廷开始推行。
起初无论是官员们还是百姓们都有点不适应,但此举却很好的缓解了当时大唐读书人的学业压力,专攻古文可比什么都学容易多了。
除此之外,李适在位时,曾根据宰相李泌的建议,北和回纥、南和南诏、西结大食,打击吐蕃,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后来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初一,百官与宗亲先后前往宫中向李适拜年,唯独太子李诵因为生病只能派人过来拜年,未能亲至。
李适不由的一阵上火,同时他也感到十分无奈,他这个儿子自幼便体弱多病,万一将来突然暴毙大唐可怎么办啊。
越想越上头,越想越难受,没多久李适就病倒了。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他这一病就是二十多天,并最终在正月二十三日病逝驾崩,终年64岁。
李适走了,太子李诵顺应继位,号唐顺宗。
相比于李适,李诵的皇帝生涯可谓是如流星般辉煌而短暂。
李诵即位后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他们和彭城人刘禹锡、河东人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
这些人维护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并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只可惜这些人改的太着急了,外加他们低估了宦官的权力之大,宦官们一听皇帝这是打算废了他们,那他们不如先下手为强,先废了皇帝另立新君。
三月,宦官俱文珍等人一手操办将李诵长子广陵王李淳立为太子,更名为李纯。
七月,俱文珍等以李诵的名义下诏,由太子主持军国政事。
八月,宦官拥立李纯即皇帝位,即唐宪宗,李诵被迫退位称太上皇,史称“永贞内禅”,改贞元二十一年为永贞元年,一场看似激烈的革新就此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