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现在还算不上真正的工业国,但战争形态已然从冷武器走上了热武器之列。
在道宗像郡城之前,三千行动队分为五大队,每大队又分六小队,而小队又再分十小组。
每组为班,一班十人,由班长领导。
每大队各有一门火炮以及小队两门轻型虎蹲炮,细放到班就归为炮班。
这样的火力对于现在的大明而言,就有些不够看了,可在倭国,已经是妥妥的重火力部队。
当阵列展开,五门火炮外加六十门虎蹲炮,不说轰倒山城,对一般的围墙那可是毁灭性的伤害。
武藤太郎对于火器十分眼热,别人不知道,他可是深切体会过火器对上冷兵器的碾压。
可是,别说他上万大军,就算再给他十万兵力,他也不敢对这三千行动队有什么非分的想法。
倭国的冶炼业太过于落后,得到了这些火器,对武藤太郎来说,没有什么用,相反,若是因此激起长崎留守部队的反应,那对他武藤氏,甚至是藤原氏而言,将是灭顶之灾。
明军可以是一把刀,现在愿意帮他们快速打开局面,也能从后方直接掀翻整个战场。
要知道,作为重火力的火炮,在长崎还有几十门,虽然在船上,可稍微改动一下底座,就和他现在所看到的一样,变成陆战炮。
宗像郡的城下町遍布在山城之外,从远处就能看到宗像郡山城这座日式堡垒建筑。
和大多数郡城一样,宗像郡的防守力量主要就在山城,而山城之外,模仿着华夏宫城围墙,划出一道道方形。
这些围墙可不是大明皇宫的那种城墙,仅仅是围墙而已。
行动队外加辅助军,再加上武藤太郎的大军,整体行动起来,就没想过隐藏自己的踪迹。
所以,当行动队到了宗像郡之后,所看到的就是空荡荡的房屋,以及被房屋所包围起来的山城建筑。
叶指挥当即下令就地驻扎,对于拥有火力的他们而言,恰恰是这种成群的建筑体系比较麻烦。
阵地战对于火枪兵来说,就是列阵发射,而打巷战就不一样,很可能会从某个角落里冲出人来,将火枪兵拖入白刃战。
在来宗像郡之前,行动队各级指挥就已经研究过这样的防御要如何应对。
恰好,大明军制改革之后,对于小队的训练提高了好几个层级,任务分派下去,小队便能以战略目标为点,各自分散行动。
得知行动队驻扎,武藤太郎估算了一下距离,大致隔了两里之地,这个距离,可以说是十分近了。
之前打粕屋郡的时候,他们的本阵和郡城就距离五里地,这还是武藤太郎自信能够应对地方突然袭击而定下的距离。
他也没想到,行动队的指挥比他还自信,就两里地,若有骑兵冲锋的话,眨眼就能到。
行动队下令驻扎之后,就立刻开始安营扎寨,并且让大村辅助军拿上工具挖土,在行动队往前九丈处挖出围绕行动队营地的壕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