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海对于长崎军队的训练,可没有一刻的懈怠,再加上船坞建成之后,各海船都得到了护理。
现在长崎的大明海军,已经完成了周遭沿海基础情况勘探,算得上摸清了海况,对于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有着充分的准备。
天气已然变暖,海上除了大明舰队,还有小渔船出海打渔。
这些渔船,不仅仅是倭人的渔船,还有军队的后勤兵,也就是伙头兵,各项全能的军队厨子。
有着倭人的介绍,对于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明军都有图画记录成册,这些会交由阴阳官,用于统计长崎渔业资源的材料。
军队在外执行任务,在不影响当地居民的情况下,取材食物是属于基本技能。
华夏虽说以农耕为主,可也要知道其拥有着绵长的海岸线,光是在海边讨活的百姓,也就是渔民,便已经超过了整个倭国的人口。
基数大,各项技能也全面,打渔也是如此。
海军多是渔民子嗣,又并非局限于一个地区,彼此入伍交流,特别是后勤兵,对于渔猎技能有着独到的见解。
渔船在海上起起伏伏,船尾的鱼线挂着铁钩沉入海中,随着渔船而动,而船头的士兵,或是拿着鱼叉,或是捧着抛网,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收获上船的海鱼,一般会直接屠宰,利用大海的优势,直接腌制成鱼干,以增加肉食的保质期。
这样的预制菜在当代可谓是难得的美食,不管是配开水还是直接煮粥,可比普通干粮还要有风味。
再远一些的海上,那就不是小渔船能够染指,所以这里也是福船游曳巡视的地区。
长崎的大明海军将两支舰队整合,然后分出排班,出休整之外,多数都会在离岸边五到十里之外的距离保持存在,这不仅仅是巡视,也是勘探海域,更是让士兵习惯长崎的大海。
有时候,身为总指挥的张北海也会随船出海,检查士兵对于各种突发情况的应对反应速度。
这些对于从天津而来的海商而言,就感觉自己好像并没有出国一样,除了频繁看到倭人,一切都和在天津似的。
海商从大村纯忠那边得知现在倭国的具体情况,选择继续在长崎待上些时日,看有没有肥前国的其他大名来找他们做买卖。
如果没有大明海军的存在,他们或许会选择去冒险,可能在安全区内挣钱,又何必以身涉陷。
本来漂洋过海能活下来都算是幸运,还想穿越战乱之地,那是对自己的运气有什么误解才会干出来的事情。
至于和倭国的谁做买卖,对于海商而言,只要价格合适,长崎总督不反对,那就都一样。
危险的事情让地头蛇去做,而自己只需要把货物批发给地头蛇,也就是大村纯忠去做,双方都可以处于相对安全的区域。
早有准备的大村纯忠,当然乐见海商不乱跑,这样的话,只需要他卖掉第一批货,那么就能再钱生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