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北鞑国不亡国就已经不错了,所以,你要指着他还能马上集结骑兵来攻打中原,那是不可能的。
黎塘说道:“倒真是希望鞑子们内乱的时间越长越好……”
“时间不会短的,据我所知,在北鞑国有地位的王子一共有二十一个,还有一些是侍女生的没有什么名号,但也有十几个,应该还有很多没有成年的……”苏泽安有些高兴的说道。
黎塘眨眨眼:“这北鞑国王有这么多儿女,生前,那一定很得意。”
“是的,这是他引以为傲的地方。”说到这里苏泽安停顿了一下,声音带着笑意:“估计老国王从来没想到,儿女多了,反而是内乱的源头。”
沈栖在一旁轻声的道:“综合所有的消息分析,这次内乱少则三年多则五年以上,我们要抓紧练兵,同时要大力发展民生了……”
这些鞑子们狼子野心,抢中原都抢习惯了,不管谁当上国王,为了树立威信,首先很可能要拿南梁国开刀,那时候又是他们进犯中原的时刻。
可惜,路途遥远,南梁国的士兵在野狼山这一战折损很多,本身在骑兵就没有过多的优势,所以就算是他们撤退了,刨去计划中另外的安排,南梁国的大军也不可能继续追击下去。
但是,沈栖并不准备给鞑子进攻中原的机会。
在有生之年,他会让野狼山一战,成为最后一战!
沈栖走出大帐,负手而立在晨光之下。
看了一眼北面的方向,又转头望向京城,低低的道:“该回京城了。”
野狼山短时间之内不会再有战斗,接下来要班师回朝,论功行赏了。
沈栖直接带着他的两位元帅回京城,苏泽安是老将了,这么多年坚守在第一道防线上,功劳最高,他是应该回京城参加庆功宴的。
这里有两个副将暂时接手。
等苏泽安从京城回来,他会负责金州和丘州两个城池的所有防御。
金州和秋州就要合在一起了,所以朝廷也该派一个知府过来管理民生。
以前是没有的,因为种种的原因,只有一个参将管理这些事务。
这里安定下来,当然要大力发展民生了。
安排好之后,大军就开拔了。
朝廷这里早就接到了消息,整个京城都洋溢在热烈喜庆的气氛之中。
皇宫里更是如此。
沈昭知道北鞑国老国王已经死了的消息之后,心里的最后一点阴影彻底的散去了,那一天,她找来夏云桐,只有她们两个。
沈昭喝醉了,一边哭一边笑……
夏云桐自然知道她的心情,吩咐翠竹按照她说的方法去熬醒酒汤,她则是安静的陪在她的身旁。
太皇太后本来是想将沈昭接进宫里的,可当派去的人回来与她说,大长公主正在与摄政王爷的未婚妻夏云桐一起喝酒,叹了一口气,就不再管了。
……
一个多月后。
沈栖带着两个元帅和凯旋而归的将士们,顺利的到达京城的地界,在十里之外,扎下了营地。
毕竟他们带着兵,不可能就这么进京城。
需要的程序,可是复杂的很。
新上任的礼部尚书是第一次操办这么大的盛事,兴奋得几天几夜睡不着。
沈知寒有些发愁,国库真的是空了。
将士们凯旋而归,一定要论功行赏的。
赏什么呢?
当然是金银珠宝了。
可国库真的是没有多少了啊。
这一次打仗还不像别的战争,可以获些金银珠宝回来,这一次就是防御战,而那些鞑子们在金州城也没留下什么东西。
大臣们连夜商议。
沈哲坐在椅子上,皱着小眉头,心里也在琢磨着,但他的思绪却飘向了凉水湾村。
在凉水湾村,虽然呆的时间不长,可和那些小孩们玩的也很好。
关键是朵朵姐人缘好,自然而然的大家也都喜欢和他玩儿。
如今在东山的小柱子曾经和他说过,他此生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在村子东头盖上三间茅草屋,种上三亩地,要是能有一头牛,那他这辈子就太幸福了。
小柱子聪明伶俐,很有眼力见,跟着一起来了京城。
本来沈四哥想将他带在身边的。
却没想到,他在读书上还很有天赋,既然有这样的才能,那带到军营就有些不大合适了,所以就送他去了东山的书院。
听书院的夫子反馈,他学的很是不错,在同龄人中名列前茅。
当然了,现在的小柱子想法肯定变了,他应该是想考上状元为国效力,而不是盖上三间茅草屋买上一头牛去种三亩地。
想到这里,沈哲忽然咳嗽了一声,在底下议论的大臣们又都看向了坐在上面的小皇帝。
六王爷忙道:“皇上,可是有什么办法?”
沈哲淡淡的小眼神扫视了一眼坐在下面的一些心腹大臣,他知道,并不是他们没有能力,而是因为这一场战争消耗过大。
再加上本来就没什么基础,是朝廷太穷了。
人家当皇帝,都是有一大笔家业可以继承的,到他这里,真的是一穷二白。
能将这场仗打下来,应该说是全民一心的结果。
“各位爱卿,我年龄小,很多事情都不懂,也不大清楚,我说出来也就是做个参考。”
这是沈哲爱说的话。
这几个大臣面面相觑,这小皇帝每次说事的时候,都会是这样的开场白,年龄小,说句实话,还真没人敢小看他,不是因为他是皇帝,而是因为这小孩儿真的很厉害。
众位大臣都做出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
沈哲也不管他们是真心还是假意,声音软软的说道:“我觉得有很多的将领会喜欢宅子和土地,有一些是其他州府贫寒人家出去的将领,立了军功,如果能在老家以朝廷的名义给他们的爹娘修上一座大宅子,分上几十亩地,我估计,比给他们金银珠宝他们还要开心……”
停顿了一下,沈哲又说道:“当然了,想要实行也很麻烦,但要论功行赏,功劳大的就大宅子,然后以此类推……”